在讲述卧室如何设计照明之前,先认识一个新概念——褪黑素。
褪黑素的英文全称是Melatonin,所以也被简写为“MT”。褪黑素是由人体大脑中的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也经常被称为褪黑激素、褪黑色素、松果体素,是一种属于吲哚杂环类的化合物。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里讲述的是卧室的照明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讲述这种人体生理知识呢?
其实,褪黑素与人们的睡眠有着密切联系,而卧室的照明设计又与人的睡眠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褪黑素也就与卧室照明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
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夜幕降临后,光刺激减弱,松果体合成褪黑素的酶类活性增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也相应增高,在凌晨2~3点达到高峰。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萎缩直至钙化,造成生物钟的节律性减弱或消失。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平均每10年降低10%~15%,导致睡眠紊乱以及一系列功能失调。褪黑素水平降低、睡眠减少是人类大脑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维持在年轻状态,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不仅能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善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的进程。
有人曾对褪黑素的分泌量与分泌周期做过长时间研究,最终结果证明,褪黑素在白天的分泌量只有夜间分泌量的10%~20%,而且会在24小时内出现一个完整的分泌周期。
换句话说,如果卧室中的光照过于强烈,则会妨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甚至会导致人们的生物钟紊乱。所以,在卧室照明设计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光源的照度、色温和亮度。
1.照度
简单而言,照度就是光照强度,但并不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光照强度,更不可以理解为光照射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密度,而是光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可见光的光通量。通俗来说,照度是指一个物体的单位面积可以获得多少光,与光照的强弱以及物体单位面积所接受的照明程度成正比。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用字母Lux或lx表示。
同时,即便是同样的白炽灯,其有无灯罩以及安装高度也会对照度产生影响。在没有灯罩的白炽灯发出的光照中,仅有70%左右的光通量被人体接收,其余的光通量则被屋顶、墙面、衣柜、床体等吸收。如果是在有灯罩的情况下,1瓦白炽灯距离地面2米以上,且不超过2. 5米,那么每单位面积的人体可接收的照度大约为41x。
而以大众群体在卧室所需要的照度来说,大约为75Ix,一般根据这个照度来设计卧室的照明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睡眠质量。
2.色温
用于计量光线中所包含的颜色成分的单位就是色温,计量单位是开尔文,用字母K表示。某一光源所发出的光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通常会随着色温的变换而变化,而且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感。
当然,上述表格中所提到的不同色温带来的人体感受,不仅是以照度适宜为前提,而且光源的亮度也要适中。
3.亮度
亮度是指人体单位面积被光源照射后所呈现的明亮程度,单位是坎德拉/平方米,用字母表示为cd/m,也可以用尼特表示。
根据人眼机理及人的视觉模型,人眼感知的主观亮度和实际的客观亮度之间并非完全相同,但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人眼能够感觉的亮度范围(称为视觉范围)极宽,从千分之几尼特直到几百万尼特。如此之宽是由于依靠了瞳孔和光敏细胞的调节作用。瞳孔根据外界光的强弱调节其大小,使射到视网膜上的光通量尽可能是适中的。在强光和弱光下,分别由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作用,而后者的灵敏度是前者的1万倍。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下,人眼对于同一实际亮度所产生的相对亮度感觉是不相同的。例如对同一电灯,在白天和黑夜它对人眼产生的相对亮度感觉是不相同的。另外,当人眼适应了某一环境亮度时,所能感觉范围将变小。例如,在白天环境亮度10000特时,人眼大约能分辨的亮度范围为200~ 20000尼特,低于200尼特的亮度同感觉为黑色。而夜间环境为30尼特时,可分辨的亮度范围为1 ~ 200尼特,这时100尼特的亮度就引起相当亮的感觉。只有低于1尼特的亮度才引起黑色感觉。
如果在色温低于3000K的情况下,想要保障温暖舒适的人体感受,就需要保证光源的亮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就会让人感觉闷热、烦躁,过低则会让人感觉阴冷、压抑。
综上所述,在对卧室照明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需要将照度控制在751x左右,色温控制在2700K~3000K之间,亮度控制在50尼特左右,方能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
装修设计就找庆阳景鑫装饰,庆阳景鑫装饰:以创意为核心,专业为豪宅、别墅、大平层、复式、民宿、房地产样板房、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等提供全案设计到整案实现的一站式定制服务。